微信扫码
暂无在线客服
用户中心 意见反馈
返回顶部

易学经典

   

1、黄帝宅经

《黄帝宅经》相传黄帝所作,讲述了人与住宅的和谐,人与天地的和谐,人与自然的和谐,人与宇宙的和谐。它的学说是以太极、阴阳、三才、四象、五行、六神、七政、八卦理论为主,强调“宅以形势为身体,以泉水为血脉,以土地为皮肉,以草木为毛发,以舍屋为衣服,以门户为冠带,若得如斯,是事严雅,乃为上吉”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。


风水学经典《黄帝宅经》又称《宅经》,被清代著名的大学士纪晓岚评价为“在术数之中犹最为近古者”,“其法分二十四路考寻休咎,以八势之位向乾坎艮震及辰为阳,巽离坤兑及戌为阴,阳为亥为首,巳为尾,阴以巳为首,亥为尾,而主于阴阳相得,颇有义理,文辞亦皆雅驯。”通过解析《黄帝宅经》中关于人宅祸福关系的理论渊源和方位布建结构框架,不仅可以窥见中国自古以来风水的源流雏形,而且《黄帝宅经》中的相关理论也直接影响了后世的阳宅风水理论。《黄帝宅经》承继汉唐风水古法传统,在阴阳一说的基础上将住宅分为“阴宅”和“阳宅”。注意《黄帝宅经》书中所述的“阴宅”和“阳宅”都是指的人居住宅,阴宅并非指墓地,“阴宅”和“阳宅”指的是人居住宅的两种类型。这就是唐代以前的风水古法——“阴阳二宅二十四路法”。



2、《葬书》

郭璞著的《葬书》是中国风水文化的经典著作,一直为风水文化研究者奉为中国风水的开山之作。后世广为流传的杨筠松风水学,其源头就是《葬书》。

《葬书》不到两千字,却系统地阐述了风水理论。其五大理论亮点归纳为:一是乘“生气”论;二是“藏风得水”论;三是“形势”论;四是“四神砂”论;五是“土质标准”论。
一、《葬书》首先提出了风水乘“生气”论:葬者,藏也,乘生气也。夫阴阳之气,噫而为风,升而为云,降而为雨,行乎地中,谓之生气。

《葬书》讲出了“生气”的成因:土者,气之母,有土斯有气。气者,水之母,有气斯有水。经曰:土行气行,物因以生。

郭璞《葬书》风水术的核心是乘“生气”,是“理法”之核心。“生气”就是能生成万事万物的阴阳之气,中国唐朝风水宗师杨筠松继承了“乘生气”的理论。郭杨乘“生气”风水术的实质,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“生气”,让人达到养生、平安、富裕的目的。“生气”产生的能量和微波是对人们是有利的,这个吉利的气场所感应的村庄、城市的居民就会得到平安、健康、幸福。

由于风水学认为“生气”是生发万事万物的根基,有“生气”的地方才有希望,有希望的地方就是“吉地”,所以,风水实践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找能够聚集“生气”的那个地点。

二、《葬书》提出了藏风得水论:

风水之法,得水为上,藏风次之。气之盛而流行,而其余者犹有止。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。经曰:外气横行,内气止生,盖言此也。经曰:浅深得乘,风水自成。

《葬书》提出的风水法则,首先要求人们得水、近水,因为只有缓缓的流水和湖泊等才能蓄积“生气”,使外气辅助内气。其次要求人们靠山背风,或者是采取使“生气”积聚而不扩散的措施,也就是说,坟墓或阳宅要找好靠山,且要防止“生气”扩散,因为世上万物都是气的生化结果,没有“生气”的地方就没有生机和希望。所谓“藏风”,有两层含义:其一,“藏风”并不是许多外行人说得把风隐藏起来,也不是完全避外来的风,而是采取使地中“生气”聚积而不扩散的措施,坟墓要做好密封,或者埋在较深的地层;住宅应该保温和通风,有适宜人体的室温和清新空气,就实现“藏风聚气”之目的。其二,靠山背风,这是为了防止外来的大风侵袭,只有环绕宅地的层层山峦才能遮挡住大风。这就是人们在群山所环抱、流水所环绕、主流支流交汇处或者河流凸岸之地选址建城、建村、建宅的原因,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吉地。

三、《葬书》提出了风水“形势”论。

势与形合称为形势。现在大家都知道:“势”、“形”是风水术表达龙、砂、水的动静、远近势态和形态的概念。但是,对于什么才称为“势”?什么才叫做“形”?古往今来,只有《葬书》给出了恰当的定义,《葬书》说:“夫千尺为势,百尺为形。”从自远方而来的巨浪、水波、湍急水,自天而下的山脉即“降龙”,重岭叠嶂等就属于“势”。在近处看见的“龙盘虎踞,屈曲弯环,尖齐高耸,方圆秀丽”等等都属于“形”。

若是从远方来的势与近处静止的形相适应,即有什么样的势就配什么样的形,这种相适应的形势就主吉利。

若势与形不相适应的,谓之势与形逆,则主凶。例如来龙从天而降如万马奔腾的势,穴位明堂狭小,朝堂水短小,这种势与形不相适应,就主凶。

若势来得不好,而形结得很好,有福也得不多,只能得百分之一的福。若是来势很好,而近形不吉,这种形势不但不能得福,而且灾祸立即就要降临。
四、《葬书》提出了风水“四神”砂论

《葬书》说:砂以左为青龙,右为白虎,前为朱雀,后为玄武。虽然“四兽”、“四象”、“四宿”、“四砂”的名字都叫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,但是,它们的含义却不同。“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”的本义分别有两种:一是对天上二十八宿而言,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合称为青龙;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合称为白虎;二十八宿中南方七宿合称为朱雀;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合称为玄武。二是对道教而言,青龙是指道教所信奉的东方神;白虎是指道教所信奉的西方神;朱雀是指道教所信奉的南方神;玄武是指道教所信奉的北方神。在《葬书》风水术中,“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”的含义都是指“砂”,即分布在墓地左右前后的“四神砂”。在所有环绕吉祥宅地的“砂”中,“四神砂”当属最重要,它们是位于吉祥地左右前后四个方向的小山,风水学中假借天上的四方星宿或者道教四方之神的名字为它们命名:把位于宅地之左砂叫“青龙”,把位于宅地之右砂叫“白虎”,把位于宅地之前砂叫“朱雀”,把位于宅地之后砂叫“玄武”。《葬书》中的“砂”指连绵的小山体,是高大蜿蜒之“龙”旁边的小山丘。在成因上,“砂”是由“龙”的石头风化而成的,因此是“龙”的附生物。风水学认为,仅有“龙”还不能成为吉祥之地,“龙”的周围还需要各种“砂”来拱卫和呼应,如果没有“砂”,“龙”就很难聚纳生气。

一般的风水师,对于阴宅“龙虎”认识不清,都把左边的山峰称为青龙,右边的山峰称为白虎,如果从事风水时间长了,对《葬书》风水作了深入的研究,一定发现“左山为青龙,右山为白虎”是错误的,就形势而言,青龙、白虎不是指山峰而是“砂”。

五、《葬书》提出风水土质标准论

《葬书》对土质标准作了如下论述:土欲细而坚,润而不泽,裁肪切玉,具备五色。干如穴粟,湿如刲(kuī)肉,水泉砂砾,皆为凶宅。

这段话是衡量土质软硬、色泽、干湿度的标准,仔细揣摩,吉土和人类皮肤的最佳感受度一致。

判断吉土的标准是:

土细密、坚实,润而不湿,土就像刚切开的脂肪一样有纹理,而且土像切开的美玉一样新鲜滑腻,具有白、青、黑、红、黄五色气,这样的土是吉土。五气行于地中,金气凝则白,木气凝则青,火赤、土黄皆吉。唯水黑则凶。五行以黄为土色,故亦以纯色为吉,又红黄相兼鲜明者尤美。吉土不太软也不太硬,看上去非常鲜亮,用手摸有滑腻感觉。

判断凶土的方法:

凡是像一堆干燥栗粒一样的土,或者像一块湿腐肉一样土,或者像水泉岸边的砂砾一样粗糙的土,都是不吉之土。为什么呢?因其太硬不细密无法聚气,土太淤湿软烂,用铁锨或者铁锄挖锄这样的土,像割腐肉那样不任刀,地气虚浮。

只有结构坚实细密、新鲜滑腻的自然土才能保存住吉祥的“生气”,人们通过保护宅地基址不受外界气温、水分的干扰,使生气传递通畅。如穴土软(不坚实)、或湿,则不可能藏聚生气,反而会让生气外溢散发。穴土潮湿的土地,被公认为是最差的建筑用地,因为按《葬书》风水法则,生气在好地中传递最佳。《葬书》中有关穴土的这些风水原理已成为后辈风水师论述土质的基础。



3、《沈氏玄空学》

《沈氏玄空学》,是清玄空风水学家沈竹礽所撰,其未完成此书即离开人世,后由其子沈祖绵及其友按照其身前手稿,整理完成而出版,当是有四卷。

《沈氏玄空学》出版后,影响巨大。一时洛阳纸贵。

 中国的风水学历史悠久,发端于远古时代,汲取《易经》理论之精华,初步形成于秦汉、魏晋时期,历经唐宋明清,不断发展并臻于完善。到晚清时期,由于受到西方科学的冲击,古代风水理论一度萎靡不振,人们开始用西方科学观审视中国风水学,风水理论中除“三龙说”被人们广泛接受外,其他内容几乎都被否定。尤其受明朝风水大家蒋大鸿的轻易不外传的传承方式影响,晚清的风水学可以说到了跌至谷底的境地,沈竹礽的《沈氏玄空学》便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出现的一部奇书。

    《沈氏玄空学》打破门户之见,把传统风水理论完整地呈现给世人,避免了这们学说以往一直为口传心授、索解无由、多有误用之虞和一些人谨尊师命,慎泄天机之弊,所以此书一经面世即广受欢迎,一时洛阳纸贵,轰动易学风水界,使三元玄空地理学普及到寻常百姓家。

    沈氏的玄空学著作集合了历代名家理论、著作之精华,以《易经》理论为基础,完整地呈现了中国古代风水堪舆学的种种奥秘,实为登峰造极的玄空风水学著作。



4、《穷通宝鉴》


《穷通宝鉴》为中国的“命学四书”之一,与《三命通会》《滴天髓》《子平真诠》齐名。据说是江湖人士压箱底的秘本,而数百年间由于江湖人士传抄错误甚多,该书由清代的余春台将江湖旧籍《栏江网》加以整理、归纳而成,在民国时期又经徐乐吾增补评注而成《造化元钥 评注》,受到广大命理学者青睐,成为命理学史上一座难以超越的丰碑。作为“命学四书”之一,它是诸多命理著作中内容最易懂的一部古籍,更重要的是,它首次提出“调候”这一独特的论命方法。它论命的主要依据是落实立足于每月的实际气候与日主之间的关系,依实际天时气候情况优先于月令禀受之正五行来论述命局。

古代命理典籍经典之作《滴天髓》《三命通会》《穷通宝鉴》《子平真诠》是齐名的“命学四书”,是四柱学的经典之作。《子平真诠》是其中文字最少,但理论精辟,论述最有纲领的著作。

《子平真诠》命理学的巅峰之作

对于《子平真诠》,很多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:民国命学大师徐乐吾说:“吾平生最服《滴天髓》《子平真诠》《穷通宝鉴》三书。”

民国命理学家方重审说:“此中旧籍,首推《滴天髓》与《子平真诠》二书,最为完善精深。后之言命学者,千言万语不能越其范围。”

很多命理著作并不教人实战方法,藏私甚重。而此书不然,如果说《三命通会》是授人以“鱼”,那《子平真诠》就是授人以“渔”。如果说《滴天髓》是四柱学的顶级学术著作,如同树顶的果实,那么《子平真诊》便有如摘取硕果的阶梯。两书一深一浅,互相匹配,不可或缺。所以《子平真诠》一问世就受到很高的重视。

“无意间”诞生的命学珍宝

《子平真诠》的序言中写到,作者写手稿时本没有成书的想法,无意间被好友读到,视为命理学珍宝,认为足以为《渊海子平》做注解,便命名为“真诠”!从此书内容看,这种评价一点不为过,此书不但很好地解释了《渊海子平》的核心理论,使原始命理学不再因论述简明而引起歧义,而且作者的行文不婉转委曲,句句直指要害,论述精辟有力,令后人熟读后即可理解,使命理学避免玄学和不可知论的栓桔,而走向了更有重点、条理的分析方法上。

相对于《三命通会》辞书式的庞杂,《子平真诠》更注重的是理论思路的阐述。民国徐乐吾为《子平真诠》做了注本并流传到今天,但是可惜徐乐吾用《滴天髓》来解释《子平真诠》,而没有正确解释原始“用神”的概念,而是使该书流于“扶抑调候论”和“日主旺衰平衡论”,这是我们在阅读时需要注意的。



5、《子平真诠》

《子平真诠》命理学的巅峰之作

古代命理典籍经典之作《滴天髓》《三命通会》《穷通宝鉴》《子平真诠》是齐名的“命学四书”,是四柱学的经典之作。《子平真诠》是其中文字最少,但理论精辟,论述最有纲领的著作。

对于《子平真诠》,很多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:民国命学大师徐乐吾说:“吾平生最服《滴天髓》《子平真诠》《穷通宝鉴》三书。”

民国命理学家方重审说:“此中旧籍,首推《滴天髓》与《子平真诠》二书,最为完善精深。后之言命学者,千言万语不能越其范围。”

很多命理著作并不教人实战方法,藏私甚重。而此书不然,如果说《三命通会》是授人以“鱼”,那《子平真诠》就是授人以“渔”。如果说《滴天髓》是四柱学的顶级学术著作,如同树顶的果实,那么《子平真诊》便有如摘取硕果的阶梯。两书一深一浅,互相匹配,不可或缺。所以《子平真诠》一问世就受到很高的重视。



6、《滴天髓》

自《滴天髓》面世以来,命学界就给予极高的评价,比如清初的陈素庵,虽然自视清高,目空一切,但站在学术的立场上,他仍对《滴天髓》给予很高的评价,他说:“其书穷干支之情、通阴阳之变,不拘格局,不用神煞,但从命理推求:愈入愈微,愈微愈显,诚此道之专精,术家之拔萃也。”在《命理约言》中,他又称赞说:“其笔朗而快,言理皆了然心手。”并认为该书所言,应成为命家法式。命理大师徐乐吾更是颇有心得地说过:“仆研习命理有年,生平最服膺者为《子平真诠》、《穷通宝鉴》、《滴天髓》三书。”民国初年命理学家方重审认为:“此中旧籍,首推《滴天髓》与《子平真诠》二书,最为完各精深,后之言命学者,千言万语,不能越其范围,如江河日月,不可废者。” “倘能合天才、学识、经验三者俱全,于斯道庶几入圣矣!”正如古人所说:“后学者研究命学原理,得此二书,不致于至人歧途。”


新模块